中新社北京5月24日電 (李曉喻)“三年?那還是樂觀情況。”談到中國化解產能過剩所需時間,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24日在北京如是說。
  產能過剩被認為是眼下中國經濟的潛在風險點之一。目前,中國的產能過剩已從鋼鐵、水泥、電解鋁、平板玻璃、船舶等傳統產業蔓延至光伏、風電等新興產業。據官方統計,500種工業產品中,中國有200多種產量居世界第一。
  此前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佈的一份針對3000多家企業的調查顯示,超過2/3的企業認為要化解當前的產能過剩需要3年以上時間。
  對此,李毅中在24日北京舉行的中國工業化論壇上指出,中國當前的產能過剩不是個別行業的問題,而是帶有整體性的問題;不是錶面現象,而是有多方面的深層原因。“產能過剩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,化解也非短時間內可以完成。”
  事實上,近年來中國官方為化解產能過剩頻頻“出招”,但這一痼疾仍然“久治不愈”,甚至曾一度有加劇的態勢。
  在李毅中看來,化解產能過剩工作之所以努力多年卻成效不大,主要原因在於認識不統一,“宏觀上看是過剩的,微觀上看不過剩;今天看是過剩的,明天可能反倒成了短缺”。而認識不統一,相關政策措施就無法真正落到實處。
  李毅中指出,當前化解產能過剩工作存在以下幾個難點:一是因淘汰落後產能而導致的人員失業問題如何解決,二是資產處置和銀行壞賬,三是如何應對淘汰落後產能在短期內給國內生產總值(GDP)和地方財政收入造成的消極影響。
  “化解產能過剩帶來的陣痛不可避免,但從長期來看,這些代價都是值得的。”李毅中強調。
  他建議,應當儘快推行資源稅、環保稅改革,使資源、環境約束內化為企業成本,使企業利潤回歸正常軌道;同時,適當增加直接融資比例,減少間接融資,即鼓勵企業更多通過發行股票等方式融資,而不是通過銀行;更重要的是切實改變過分重視GDP的地方官員政績考核標準。這些都有助於遏制盲目投資的衝動,解決產能過剩難題。(完)  (原標題:李毅中:中國化解過剩產能“非短時間內可完成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a00aaxen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